上一篇

利润从何而来?网商银行的合规考题与AI新途

在金融科技浪潮的推动下,网商银行凭借鲜明的互联网基因与雄厚的技术实力,在小微金融服务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2015年,网商银行在金融改革的政策东风中成立。它背靠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的生态优势,其前身“阿里小贷”已开创了基于淘宝交易流水的无抵押贷款模式。成立后,网商银行通过上线独立APP、整合支付宝扫码商户数据、启动“凡星计划”等一系列战略布局,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

十年间,网商银行已成长为民营银行中的领军者。

据了解,从2015年至2023年,网商银行营业收入从2.53亿元攀升至187.43亿元,净利润则从亏损0.69亿元跃升至盈利42.03亿元,资产规模由302.45亿元扩大至4521.3亿元,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尤其是同质化服务现象日益突出,网商银行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也有所放缓,增长步伐明显收敛。

十年答卷,增利不增收

成立十周年之际,网商银行上交了一份亮眼的业绩报告。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网商银行总资产规模为4835.55亿元,较年初上升了2.66%。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20.47亿元,同比增长了41.86%。

然而,利润暴增背后,核心业务指标却呈现出令人担忧的趋势。

作为银行最核心的资产,发放贷款及垫款规模较年初下降1.3%,降至2945.84亿元。这一信号极具警示意义,意味着网商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上的增长动能正在减弱。此外,在净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营业收入却出现0.7%的微降。这种背离表明,银行的核心盈利能力并未同步提升,利润增长缺乏扎实的收入基础。

细究财报可以发现,网商银行利润暴增主要依靠两大非经常性因素。

一方面,投资收益的异常增长成为最大亮点。上半年该项收益达8.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7亿元激增388%。这表明网商银行正在加大金融市场投资力度,通过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运作来弥补主业增长乏力。

另一方面,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构成另一支撑。上半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50.6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超过6.6亿元。在信贷规模收缩的背景下,减少拨备计提直接提升了当期利润,但这种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简单来说,网商银行的利润增长更多依赖于金融投资等资本运作,而非其作为立业之本的小微金融业务。这种依赖财务手段的增长模式可持续性存疑,尤其在信贷收缩时期,其通过减少减值计提来维持利润的做法,稳健性值得警惕。

对于网商银行而言,十年的成绩值得肯定,但增利不增收的现象揭示了这家互联网银行正面临深层次的增长困局,未来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不良率攀升,风控“亮红灯”

相较于“增利不增收”,网商银行面临的一项更为深刻的挑战在于其合规风控能力。

回顾网商银行的合规历程,可谓“履罚不改”。这些接连不断的处罚,暴露出网商银行在公司治理、关联交易管理、资产转让等核心环节存在的系统性合规缺陷。

2020年1月23日,网商银行一日连收两张罚单,分别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和重大关联交易未经审查等问题被处罚;2022年1月,网商银行再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2236.50万元的天价罚款,创下民营银行罚金纪录;2024年8月,网商银行因未及时披露重大变更事项、重大关联交易未经审批、非洁净转让信贷资产等违规行为,被处以735万元罚款。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商银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资产质量却在持续恶化。

据网络公开数据显示,网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21年的1.53%,一路攀升至2024年末的2.3%,比年初上升0.02%。不仅远高于商业银行1.5%的平均水平,也大幅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微众银行1.44%的不良率,深刻反映了网商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短板。

此外,在新浪黑猫投诉上,有关网商银行暴力催收的投诉也并不鲜见。黑猫投诉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6日,共有超过5534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网商银行”,不少投诉内容涉及私自扣款、违规爆通讯录等问题。

网商银行服务的小微客群虽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体量小、稳健性差、偿债能力弱”的特点,对银行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攀升的不良率表明,网商银行现有的风控体系难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网商银行合计约6.96亿元的不良资产以仅5900万元的价格打包转让,回收率不足一成。这种“跳楼价”的资产处置方式,虽然是行业内的常规操作,但却从侧面折射出该行资产质量承压的严峻现实。

当下,金融监管正在持续强化,对银行业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民营银行群体而言,如何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筑牢合规防线,将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未来如何平衡业务创新与合规经营,如何在小微金融服务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网商银行发展高度的关键因素。

下一站,AI银行之争

当AI浪潮席卷银行业,一场全新的竞争已悄然开启。

根据国家《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与经济、生活、治理等六大领域深度融合,智能终端与智能体应用普及率将超过70%,到2030年AI普及率突破90%,到2035年全面迈入智能经济社会。

这一时间表对网商银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压力。

机遇在于,政策推动将加速AI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用户接受度的提升,为行业带来重大机遇。在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网商银行首次提出了未来10年的“新310”目标——360度感知用户,1对1专家服务,0延时实时交互,最终成为千万小微企业AI CFO。

压力则来自竞争的加剧,包括微众银行在内的竞争对手同样在全力推进AI转型,谁能在窗口期内建立起技术优势和生态壁垒,谁就将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网商银行想在AI银行的新赛道上实现破局,需要在多个维度上同步推进。

其一,技术应用的深度将决定服务的精准度。现有的卫星遥感、图计算等技术探索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风险定价、需求预测等核心环节形成突破性解决方案。只有比传统方法更准确、比竞争对手更敏锐,才能体现AI银行的真正价值。

其二,生态构建的广度影响服务的可持续性。单一银行的资源有限,需要通过与产业链、供应链各方的合作,构建更完整的数据生态和服务网络。这将帮助网商银行更全面地理解小微企业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其三,合规风控的稳健性关乎发展的安全性。在积极推进AI应用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和合规框架,确保技术创新不偏离金融本质,特别是在数据隐私、算法公平性等敏感领域保持高度警惕。

AI时代为银行业带来了重新洗牌的机会。对于网商银行而言,这次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能否在这场AI银行的新博弈中成功破局,将决定其在下一个十年中的行业地位和发展空间。


该文章系用户自行发布,若有版权纠纷请联系本公司进行下架与删除。
  • 全部评论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

福州飞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0875号-2 © feiy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1-8566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