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临近尾声,中国寿险行业已步入以“产品+服务”与“保险+医养”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期。在此背景下,泰康人寿却面临显著反差:一方面,其凭借“保险+医养”战略在高端养老市场占得先机,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约1968.71亿元,同比增长11%;另一方面,公司合规风险高企,截至2025年10月累计罚没金额已达2171万元,江苏地区尤为突出,对其品牌形象形成持续拖累。
然而,战略先机的背后,是泰康依然未能摆脱高额罚单与法律纠纷的困扰。
据权威财经媒体及监管公开信息统计,截至2025年10月,泰康保险集团年内累计罚没金额已高达2171万元,其中江苏地区更是成为法律纠纷与监管处罚的“重灾区”。这已成为其品牌声誉与稳健经营形象的主要减分项。
相比之下,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已建立起更稳健的盈利模型与综合金融协同能力,太保寿险也凭借精细化运营稳步推进。泰康若不能有效加强合规建设,其描绘的“大健康生态”宏图将始终伴随不确定性。
走钢丝的生态巨头
泰康自从创始人陈东升提出“长寿时代”的理念后,就定下了打造“大健康生态”的战略方向,其中规模庞大的养老社区计划,成了它最引人注目的一张名片。这也意味着,公司不仅要维持传统寿险业务带来的稳定现金流,还得不断为投资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的医养实体项目持续“输血”。
但现实情况是,整个寿险行业的投资回报率正承受长期下行压力,利差损的风险若隐若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康这种“用保险资金养活医养产业”的做法,确实像是一场“豪赌”。
泰康提前锁定高净值客户未来的养老消费,同时把保费收入投入养老社区的开发与建设。这原本是为了跳出同质化竞争、增强客户黏性并提升保单价值的妙招。但问题在于,这套模式能否顺畅运转,极度依赖资金流的稳定、投资能力的高低以及运营管理的精细度。
保险行业过去常说“资产驱动负债”,泰康也确实在资产端做了不少大胆投入。但庞大的资本开支也让它面临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考验,再加上如今监管环境越来越严格,压力不容小觑。根据2025年上半年数据,泰康人寿的市场份额约为6.0%,比2024年同期还略有下滑。
更让人捏把汗的是,今年以来泰康吃到高达2171万元的罚单,加上在江苏等地频频出现的法律纠纷,就像一次次敲响的“合规警钟”。泰康之前靠创新战略赢得了不少关注,但监管机构和客户的信任并不是无限的。一旦因为合规问题引发大规模的信任危机,或者业务受到限制,不仅宝贵的资金要消耗在罚金上,更可能动摇其“高端、可信”的品牌根基,直接冲击高价值保险产品的销售。
对战太保,泰康卡位
在头部的寿险公司里,泰康人寿和太保寿险可以说是“贴身竞争”,两家公司在业务规模、客户类型以及转型方向上都相当接近。
太保寿险推进的“长航行动”目前已进入深水区,核心思路是构建“产品+服务”的生态体系,重点追求价值增长。在养老领域,太保家园也在快速铺开,但他们更强调“护理无处不在”的理念,把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目标不是只服务少数高端客户,而是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投资方面,太保则显得更加谨慎,特别注重控制长期投资的风险,确保资金期限匹配稳妥。
相比之下,泰康的医养战略走得更“重”、更“极致”。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在财务表现上,虽然泰康的保费规模和太保差不多,但利润波动更大,究其原因,太保是把养老布局视为辅助保险业务的“配套”,而泰康的医养社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自成一条“主线”,需要投入大量管理精力和资本去独立运营。
从2025年的竞争态势来看,太保寿险凭借更均衡的业务结构和更稳健的投资策略,已经在新业务价值增长和代理人产能等部分指标上实现了对泰康的反超。而泰康一直引以为豪的医养故事,在短期财务表现的压力下,也开始面临来自投资者和分析师更多的质疑。
罚出来的漏洞
截至2025年10月,泰康保险系这一年里已经被累计罚没了2171万元,这个数字在头部保险公司中格外显眼。从罚单内容来看,问题遍布多个环节,比如销售误导、虚列费用、欺骗投保人、额外给付利益,甚至还有无理拒赔等情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江苏地区成了泰康法律纠纷和监管处罚的“高发区”,这说明在特定区域市场的内部管理和渠道管控上,存在系统性的漏洞。
其实这些合规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背后暴露了三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首先,还是“规模至上”的老思路在作怪。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分支机构和销售人员在业绩压力下,容易抱着侥幸心理去触碰监管红线。其次,是对庞大的销售团队和中介渠道管理不够精细。泰康一直在推动医养战略,这本来需要高素质、顾问式的销售人员,可现实中,它的销售体系底层还有很多传统作业模式,管理和培训没能跟上战略转型的节奏。
最后,是风控体系的建设速度没追上业务发展的脚步。如今泰康的业务已经横跨保险、医养、投资等多个领域,越来越复杂,而传统上相对独立、分散的风控体系很难做到全流程、穿透式的管理。对比来看,平安早就借助科技搭建起了全流程、智能化的风控平台,泰康在这方面的投入和应用,确实慢了一些。
总的来说,泰康眼下所面临的合规压力,不只是监管罚单那么简单,更反映出公司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内部管理、渠道把控和科技风控这几方面还需要尽快补课。只有把这些基础打牢,才能在追求规模的同时,走得更稳更远。
从“讲故事”到“练内功”
对于泰康人寿来说,想要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既定的战略方向不动摇,另一方面也要敢于推动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
首先要做的,是重塑风险控制和合规文化,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底线。合规不能只是为了应付监管、增加成本,而应该提升到公司战略层面来重视同时,要把合规表现直接纳入管理层的绩效考核,甚至可以实行“一票否决”。另外,还要加大科技在风控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销售、承保、理赔、投资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让风控更智能、更主动。
其次,必须回归保险主业,聚焦价值提升和运营效率。在销售渠道上,要坚定推进代理人队伍转型,在产品方面,重点发力健康险和保障型寿险,推动产品创新,优化利润结构,减少对利差的过度依赖。在投资端,则要坚持稳健审慎,确保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收益上良好匹配,为公司的长期稳定打好基础。
最后,泰康还需要改善与市场的沟通,有效管理外界预期。要向资本市场更清晰、更坦诚地讲明白自身的战略逻辑、财务模型和风控手段。特别是关于医养业务的投入周期、预期回报,以及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价值,要有更量化、更透明的说明。避免因为“故事讲得太大”和“业绩表现太慢”之间的落差,成为被市场质疑的焦点。
结语:
泰康的战略雄心与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恰是这一代中国寿险公司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共同缩影。 它极具魄力地抓住了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以“医养生态”漂亮地完成了战略上的从0到1,构建了独特的品牌标识。但从1到100的路上,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尤其在保险这样一个关乎家庭未来、健康与财务安全的领域,光靠“战略超前”和“品牌故事”是远远不够的。泰康如果真想实现自己的宏大愿景,就必须完成更深层的蜕变:不能只做战略的先行者,更要成为运营管理的模范生;不能只是一家投资驱动的公司,而要成为服务驱动、科技赋能的组织;
前路漫漫,唯有信任与价值,方能支撑其走向更远的未来。


















>
>
>
>
>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